秋风送爽,银杏又成了不少人的最爱,除了拍照外,还有不少人盯着落地的银杏果——
相传银杏叶和银杏果对心脑血管有好处,因此,每年秋天都有不少人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捡银杏果、银杏叶。
那么,银杏果到底有何保健价值呢?该如何吃银杏果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银杏——街边良药
银杏被誉为植物王国的“活化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叶子和果实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银杏果的种仁叫白果,在我国的食用历史已达上千年,药用也有多年的历史。
早在古医书《神农本草经》上就记载过其功效,如今常会出现在儿童的中药饮片处方中。
#1
中医认为白果味甘、苦、涩,性平,有*,归肺、肾经,有敛肺定喘、化痰、止带缩尿的功效。
因此,在治疗久咳导致的肺气不足、说话有气无力、喘憋气短的病人时,经常会使用白果。
#2
此外,白果能补益肾精,充盈脑髓,提高人的记忆力,延缓大脑衰老。
这是因为,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金生水,就是说补益肺的药物和食物,最终能间接补益肾精,而肾藏精生髓。
而肾藏志,“志”也就是记忆,记忆力衰退、近期的事记不住、过去的事忘不了就与肾精亏虚有关。
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等症状也与年老之后的肾精虚损相关。
因此,在很多人看来,白果是一种可与核桃并称的健脑之材。
#3
再加上白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核*素、胡萝卜素等,因此可以抗氧化,延缓衰老。
而其所含的必需氨基酸是合成胶原蛋白的原料,能使皮肤光泽、有弹性。
因此也被不少女性朋友所青睐。
银杏有*!别乱捡
虽然白果很常见,我国自古也有将其入膳的传统,但这不代表食用白果就是安全的。
现代药理学分析认为,银杏果当中含有较多的银杏酸,这些物质具有明确的细胞*性、免疫*性以及致敏性。
此外,银杏果中还含有少量的“氰化物”以及类似生物碱的*物,各种*素相互协同作用,必然会加重*性,食用不当就会导致中*,甚至死亡。
平时,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误食白果中*的案例。
另外,由于白果外种皮中含有有机酸,能剌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发疱,甚至还可能出现过敏性皮炎。
因此,在捡白果和清洗白果的过程中,大家最好戴上手套,出现过敏需立刻就医。
白果食用禁忌
白果虽好,但也不能随便吃。
#1
不可生食
生白果不仅味道苦涩,还含有氰苷、白果酸等有*物质,故食用前,应先将种皮及*性较大的白果芯(绿色胚芽部分)除去,浸泡半天以上,煮透后才可食用。
#2
不宜多食
生食、过量食用白果,轻则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重则抽搐、昏迷,甚至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
建议每天摄入量控制在5~10克,即成人每天不宜超过10颗。
一旦发现上述中*症状,尽快就医。
#3
孕妇儿童不吃
小孩子对*素耐受程度低,食用了没有处理好的白果很容易中*。
如果孩子有咳嗽、遗尿等问题,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白果治疗;健康孩子不宜食用白果。
此外,孕妇、经期妇女、术后及过敏体质的人群不宜吃白果;另外服用抗凝剂、止痛药的人也不宜食用。
#4
咳嗽痰*不吃
银杏果虽然有敛肺止咳平喘的功效,但却并非所有喘咳都适用。
如果是乏力气短,还爱咳嗽、爱喘,则比较适合吃银杏果。
但如果咳嗽伴有*痰,一定不要食用银杏果,否则可能导致胸闷和头晕脑胀等症状。
#5
路边的不吃
作为交通要道边行道树的银杏树,不仅会被定期喷洒农药,还受过往汽车大量尾气的污染,重金属含量应该不会低。
故此,这些银杏树上所结的银杏果不宜食用。
白果的常见吃法
#1
烧烤银杏
将银杏果剪个小口,入盘撒入少量食盐,用微波炉高火烘烤2~3分钟,或者将银杏果直接置于灶火之上烧烤片刻即可,但见炸开壳儿的果肉翠绿绿、*微微,趁热食来香糯、筋道,有点苦香,却恰到好处。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品尝了银杏果香醇、绵长的美味之后,曾赋诗赞曰:“深灰浅火略相遭,子若微甘韵最高。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
#2
白果烧鸡
将白果去壳及心芽,待猪油烧至六成热时,放入炸一下后捞起;胡萝卜切成小梅花状,焯熟;净鸡放入沸水煮熟后捞起,置清水中漂洗干净。
锅中放鸡,生姜、葱、*酒,注入足量清汤,烧沸后改用微火,焖到鸡八成熟时,加白果,放精盐。
白果烧烂后,将鸡盛入盘中,再将白果围在鸡的周围。锅内汤汁置旺火上,捞去姜、葱,勾入湿淀粉,汤变浓时放鸡油和匀起锅,浇到鸡身上,胡萝卜置鸡周围即可。
#3
白果炖鸭
取净鸭切成块,水开后放入锅中,加*酒焯烫后捞出备用;砂锅中放适量高汤,烧开后将鸭块放入,再放白果,加盐、胡椒粉,倒入清汤,上锅蒸40分钟即可。
#小贴士
银杏叶制品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时使用较多的天然药物。
但直接摘取路边树上的叶子“就地取材”是不科学的。
因为银杏叶的有效成分需要经过化学提取才能发挥药用功效,而且银杏叶除了含内酯和*酮两大类有效成分之外,还含有白果酸、氢氰酸等有*成分。
内酯、*酮等活性成分很难溶于水,有*的白果酸、氢氰酸等水溶性却相对较高。
如果直接将银杏叶泡水服用,不仅达不到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的作用,反倒有可能引起中*。
资料:中国中医药报、人民网健康、养生正道、养生中国
编辑:常津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