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家家烧柴灶
50年代初,南京市民的生活燃料主要还是用柴火。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柴火灶。有条件的人家砌有灶台,可放置两、三口大铁锅,在两口锅间置上一个盛水的铁罐,可以利用柴火的余热温水。灶台上高高的烟囱伸出房顶,不仅可以将烟导出屋外,还可以加快空气流通,起着助燃作用。“大锅灶”火力旺,烧出的饭菜特别香,大铁锅煮饭还可炕出香脆的锅巴来。因此,“大锅灶”至今在农村里不仅可以见到,甚至成为乡村旅游“农家乐”的一个卖点。
柴火灶
当年,大锅灶也并非家家都有。在一些人口较少或是住房狭小的人家中,用的最多的还是一种叫“杠杠灶”的柴灶。“杠杠灶”就像个小水缸,上面有三个支点,用以放铁锅;灶内离地三寸高置一铁条炉底,灶下方开一大口为炉门,柴火便在炉底的上方燃烧。由于“杠杠灶”是由陶土烧制,故呈“土红色”。这种灶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不占地方。其缺点是,使用起来柴烟无法排散,烟火熏撩往往令人泪涕竟下。因此,很多人家都是在屋外的角落里支上个顶棚,以便于“杠杠灶”散烟。
老虎灶
用柴火灶烧饭做菜时,灶上灶下常常令人手忙脚乱,并且烧开水不方便。于是乎,遍及大街小巷卖开水的“茶水炉子”(又叫“老虎灶”)便应运而生。
从“小煤球”到“大煤墼”
南京这座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周边多是丘陵和平原,柴草的供应毕竟有限。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柴”改“煤”是必然趋势。
据史料记载:早在清道光元年(),南京城出现了第一家煤炭店。在以后的近百年中,南京的煤炭业发展几乎处在停滞状态。清宣统二年(),南京成立了第一家煤炭行会“南京锅炭公所”,地点在昇州路76号。散落在市区的几家煤炭店,也主要经营锅类,兼营柴炭及煤炭。民国建都南京后,南京的煤炭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据《南京行业志》介绍:年,南京全市的大小煤炭店共计有家,全年煤炭需求量约29万吨,但主要是交通与工业用煤,而民用煤量不到其中的1/3。可见早在抗战前,南京市民已经开始用原煤块作为生活燃料了,但由于其不易引燃故不普及。
生煤炉
直到年代后期,煤炭店开始供应一种机制的小煤球,由于当时的煤球炉过于简陋且使用不便,故并不受市民欢迎。年代初中期,相适应的煤球炉问世,加上柴草供应的缺乏,南京市民才逐步摒弃了柴火灶,开始使用起煤球炉来。类似“白果”样的扁圆状、约鸡蛋大小的小煤球,是用煤粉掺入少量*泥,用机器压制而成的。
煤球炉用厚铁皮制成圆筒状,约2尺高,中间是一尺把高的圆筒状炉芯,炉芯与铁皮间用*泥填实。生火时,将炉底放上少许的竹、木片,再加上一把碎木炭,用一卷废报纸将其点燃,再用芭蕉扇扇上个三、五分钟,待木炭引燃后,加上小煤球即可。
蜂窝煤
年前后,蜂窝煤的问世,小煤球逐渐淘汰,南京市民的生活燃料开始进入了“蜂窝煤”的时代。
从“大煤墼”到“小煤墼”
“蜂窝煤”,南京人称之“煤墼”。煤墼炉与煤球炉也有所不同,起初的煤墼炉没有炉芯,燃烧的煤墼与炉壁之间是用废煤渣填充的。每次加煤必须从上方将新煤压下,然后再将煤边的废煤渣补足压实。于是,一块压煤木板和压煤渣的方木块是必备工具。此外,煤墼炉正下方增加了一长方形的通风口,用推拉式小铁片控制进风量,从而控制炉火的大小。因此,煤墼炉过夜也无需用湿煤封盖,仅用风门控制即可。
送煤工
过了没几年,新式煤墼炉出现,最大特点是加了一个黏土炉芯,炉芯的内壁上有8条纵向凹槽通风,一改大煤墼周边燃烧不充分的缺点,因此火焰更旺。同时,加煤也省事了许多,只要将炉底烧尽的废煤钳出,在燃烧的煤墼上加上新煤即可。
因为新式煤墼炉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一经问世,便全面占据了民用燃料市场,直到“煤”改“气”为止。据说,当初发明这种新式煤墼炉的人是南京一家街道小厂厂长。因此项发明,他所在的厂子得以起死回生、生意兴隆,其本人也因此受到市有关方面的嘉奖。
从“煤墼”到“液化气”
煤墼是用无烟煤粉碎后,掺入少量的水、石灰与*泥压制而成的。多年以来,制作煤墼都是手工操作。将煤料放入模型里,用铁锤砸上十几下,成型脱模后放到边上晾晒至七、八成干,方可出售,这一过程被称之为:“打煤墼”。
本不值钱的煤墼,在当年也是蛮稀罕的。每家每户都会想方设法节约一些储存起来。除了防备雨雪天刚买的湿煤无法烧以外,还要为冬季烤火备上一些。若是家中有近郊农村亲戚的话,用自行车载上一筐煤墼送人,可是非常实在的礼物喔。在近郊插队的子女,回乡下时,也会带上一些煤墼。单位同事或邻里间将用不完的煤墼计划相互赠送,也算不小的一份人情。
到了年代的中后期,由于南京石油化工的发展,一种新型民用生活燃料液化石油气出现,市场上有了10公斤与15公斤两种灌装液化气供应,南京人称其“煤气包”。
购煤证
购煤券
液化气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生活燃料的使用模式,其高效清洁、使用方便等优越性,是“柴”、“煤”所无法比拟的。然而,由于液化气的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故而,液化气并没有能迅速完全替代煤墼,而是“气”与“煤”并存了20多年。
“气”“煤”共存的年代
“煤气包”刚问世时,南京市民并不了解其“庐山真面目”,“炸弹”似的外形多少令人有点畏惧感,但很快其优越的性能令市民趋之若鹜。由于供应量有限,仅少部分机关单位与一些石化、钢铁等大企业职工可以享受。
一包液化气也就能烧个十来天,遇到饭烧到一半,“气”上不来了,也是常事。拼命地摇气包或是在煤气包下放上一盆热水,尽管是有点不安全,但好歹也得勉强先将这顿饭菜做好啊。换气也是挺麻烦的事,一般人都是在自行车后架上装一挂钩,骑车带煤气包也得要有相当的车技,老弱妇孺也只好用一小拖车拖着去换气。
煤气包
换气有时很耗时,遇到节假日或是下班烧饭的时间,排上个个把小时也说不定,如恰逢煤气公司给气站送气时换气中止,排着队干等也是没办法的事。笔者有一次在白下路与长白街路口的气站换气,就足足排了2个多小时的队。到了冬季,遇到气的质量不好时,甚至还剩半包就烧不起来了。于是,气站便推出“退残气”业务,过磅退气又要多排上一次队。
几年后,南京城区开始逐步给有条件的住户安装管道液化气,也因此在玄武湖畔竖起了两个巨大的绿色“煤气罐”。
南京虽地处长江以南,但冬天依然是相当寒冷,就连长期生活在高寒地区的东北人,也受不了南京的湿冷天气。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南京有些极少数人家用炭盆烤火,即便是很容易造成二氧化碳中*的这种取暖方式,很快因炭墼供应的减少而消失了。煤是定量供应,一般都无法用于取暖。用电取暖器更不要想,不仅经济承受不起,电也限制使用(笔者所住的大院,十几户人家共用一只3安培电表,除了用15瓦电灯照明外,稍大些的电器一用必烧保险丝)。以后的几十年,绝大多数的南京人冬季只有“干扛”的份。
到了“煤”与“气”共存的时期,煤墼的供应也有所松动。即便是“用气户”,每年也发些煤墼票给市民用于冬季取暖。那些年,每到深秋季节,杉货店里的白铁管便成了热销产品。街头巷尾也有不少的白铁匠,“乒乒乓乓”地在替市民加工烟管。煤墼炉取暖开始走进了千家万户。室外寒风凛冽、大雪飘飞,室内取暖炉上一壶开水吱吱作响,全然一副温暖的图画。
“气”与“电”的新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新建的楼房大多通上了管道液化气。天然气的“西气东输”,管道液化气全被更加高效清洁的天然气所替代。
天然气输送
新楼房各家住户都用上了20安培以上的大电表,老式旧房也通过增容,使得各种家用电器进入普通市民家庭成为可能。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呈百倍地提高,各种家用电器如: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电烤箱、电热毯、电取暖器、空调、地暖等等,进入了寻常人家。
大约10年前,南京城区最后一家煤炭店关门歇业,曾经在民用燃料中担任主角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煤墼,终于谢幕离去。从而,也标志着南京市民的生活燃料,已全面进入了“气”与“电”的新时代。
从“柴火灶”“小煤球”,到“蜂窝煤”与“煤气包”,再到如今的“管道天然气”与“家用电器”的广泛使用,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来源:方志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