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www.txbyjgh.com/ -燃气安全知识宣传-
社区广大居民朋友们,为了您和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希望大家在使用燃气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燃气公司各项规定。
燃气用气安全小贴士
一、出远门必关阀,顺手一掰不复杂;
二、有臭味不开灯,关阀室外打电话;
三、做饭时不远离,开窗通风换空气;
四、燃气灶会超期,熄火保护要配齐;
五、瓶装气勿超存,供气合同务必签;
六、餐饮店歇业前,细致检查关总阀;
七、洗澡时别太久,燃具不装浴室里;
八、热水器耗氧气,需要烟道排废气;
九、橡胶管有隐患,金属软管更安全;
十、报警器能物联,泄漏切断保平安。
燃气基本知识?
燃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已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但因其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的特点,如果操作、使用不当,极可能引起中毒、火灾和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城镇居民生活所用的燃气主要有:天然气(含煤层气)、液化石油气和人工煤气。目前我市多数家庭使用的是管道煤层气和瓶装液化石油气,为了便于察觉燃气泄漏,燃气中已经加入了臭味剂。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密度比空气轻,泄漏后容易扩散;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密度比空气重,泄漏后容易在低洼处积聚;人工煤气是由多种单一气体混合而成的燃料,其中含有部分的一氧化碳,一旦发生泄漏,轻则造成身体不适,重则造成人员中毒,乃至死亡。
3.燃气泄漏在密闭空间内,达到一定浓度范围,当室内空气中天然气含量达到5%-15%、液化石油气含量达1.7%—10%时,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
天然气的安全防范措施
一、一开三关
使用燃气后,应当关好灶具开关、灶前阀,防止燃气泄漏,如果长时间外出还需关闭表前阀。
二、使用燃气时,人不要远离。
在使用灶具过程中,人不能远离,防止因沸汤溢出或风吹引起灶具熄火引发燃气泄漏。
三、经常检查胶管连接处是否用卡子固定及胶管是否老化、开裂。
在日常使用中要注意检查,及时修理,防止燃气灶具漏气。极容易发生漏气的部位有:燃气表外壳、燃气管线上的各个连接点、气嘴旋塞、胶管等。燃气泄漏达到一定浓度后,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
四、长时间使用燃气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
如果长时间使用燃气,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如果厨房通风不好,在使用燃气灶后厨房内就会氧气不足,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据了解,一台双眼燃气灶,如果安装在容积小于6立方米的厨房内,每小时换气应该不少于5次。在厨房内最好安装排风扇,使空气流通。
五、发现异味立即打开门窗,并及时拨打燃气公司电话报修。
如果发现燃气灶附近有异味,一定要立即开窗,并及时到安全地带拨打电话报警。同时,严禁各种火种进入室内,更不能开关电灯、抽烟及现场拨打电话等,以防引起燃气爆炸。
六、一定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燃气具,严禁使用红外线灶具。
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燃气具,严禁使用红外线灶具。红外线灶具会因燃烧不充分产生有害气体,极易造成室内人员中毒。
七、定期检查燃气胶管,到期及时更换。
胶管应每18个月更换一次,防止出现龟裂、老化或发硬发脆;要定期检查,防止鼠咬;胶管不宜超过2米,两端要用管箍卡紧;胶管不能高出灶台,以免被炉火烘烤引发事故。
燃气泄漏怎么查?
测:用肥皂水涂抹可能漏气的位置,起泡则说明漏气。
听:燃气泄漏会发出轻微的“丝丝”声,听到类似声音要留意了。
闻:天然气中加入了臭剂来提醒漏气,如果家中闻到了类似臭鸡蛋的味道,则可能是燃气泄漏。
看:不使用的情况下,观察燃气表,如果数字变化,则可能发生漏气。
燃气安全使用的“十不准”
1.不准在厨房使用多种气源。使用管道气的用户,厨房内严禁使用瓶装液化气或生煤球火。
2.不准在厨房内堆放易燃易爆物品,谨防火灾和爆炸事故发生。
3.不准在燃气设施上栓绑绳索、电线或吊挂物品,燃气设施周边禁止燃放鞭炮。
4.燃气用户不准擅自增、改、迁、装燃气设施和燃气计量器具。
5.不准占压、覆盖燃气管道设施。
6.不准将设有燃气管道、燃气器具的房间改成卧室、客厅和卫生间。
7.不准将燃气管道、阀门、燃气器具等燃气设施密封或暗设安装。
8.不准擅自移动、覆盖、涂改、毁坏、拆除燃气设施安全警示标志。
9.不准非法使用燃气设施和盗用、转供燃气。
10.不准擅自开启或关闭阀门箱和燃气表箱,破坏燃气设施。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六条第三款规定:餐饮等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燃气的,应当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并保障其正常使用。
2.《山西省城乡燃气使用安全管理规定》第九条规定:管道燃气居民用户应当安装灶前燃气自闭阀门、灶具连接用不锈钢波纹软管和带有自动熄火保护装置的燃气灶具;管道燃气非居民用户、瓶装液化石油气用户的燃烧器具和用气设备应当具有自动熄火保护功能。
3.出现险情,应立即到室外安全场所拨打燃气紧急报警电话,以利于及时抢险、抢修。
原标题:《燃气安全
燃气安全知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