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的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文/柳真真
图/来源于网络,与文无关,侵删
-
有人说世界上最动听的话是:“不管你经历了什么,天黑了,我带你回家。”
家,是一个人一生的归宿和避风港,但有些人却永远无法踏上回家之路。
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魁北克的杜普莱西斯政府宣布法令,将孤儿院改造成精神病院,为此,2万名无家可归的孤儿惨遭虐杀,孩子们永远等不到拥有家庭的那天了。
这是加拿大人不愿回首的黑历史,根据当年发生的真实案例创作的小说《带我回家》,一经出版就成为震撼北美的飙泪大作。
小说以麦琪和女儿艾洛蒂各自的经历,讲述她们二人所遭受的迫害,讲述母女俩渴望爱,却都被爱伤害的故事。
16岁未婚怀孕的少女麦琪,不断在家人之间进行二选一的选择,才能拥有爱,而为了这份爱,她最终把女儿抛下了。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被爱的证据。
当爱需要以自我牺牲来换取,爱的证据也将成为犯下的罪过。
获得爱的方式,并不是以满足他人期望来交换,在乎你的人自不会让你委曲求全。
以爱为筹码进行交换,代价足以让一个人付出一生去偿还。
最痛苦的爱:为你好
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小镇上,因为殖民政权更迭,居住这里的英国人和法国人彼此间种族歧视严重,法国人更是低人一等。
少女麦琪是这两个种族结合的混血儿,她的父亲是英国人,而母亲是法国人。
麦琪的父亲威灵顿是镇上有名的种子大师,他喜欢种子的可预计性,为此希望女儿朝着自己规划的方向发展。
威灵顿特别看不起法国人,觉得他们贫穷、没有学历,他认为自己与身为法国人的妻子结婚,是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
他时刻警告女儿不要和法国人谈恋爱,告诉麦琪要远离这些人。
麦琪把父亲的话当成自己人生的导航,然而青春的荷尔蒙还是让她跨越了父亲的规则,爱上了一个法国男孩,甚至偷吃禁果,有了爱情的结晶。
这件事让父亲大为失望,他觉得女儿不再像优良的种子一般成长了,而是成为了背叛他的有瑕疵的种子。
父亲告诉麦琪,如果选择和法国男孩在一起,她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家。
这对于十几岁还无法自力更生的麦琪而言,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威胁,她忍痛和爱人分手了。
当爱成为剥夺自己重要之物的利器时,任何一点爱意的涌现,都会让人鲜血淋漓。
麦琪还没从失恋的痛苦中走出来,却迎来了更大的噩梦,她被姨父侵犯了。
当她把受到的屈辱告诉母亲,想要寻求帮助时,母亲的第一个反应竟然是说,是麦琪勾引了姨夫,才会导致这件事发生。
让人难堪的话语,犹如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麦琪渴望爱的心被深深伤害。
作家廖一梅说过:“大家顶着爱这个词,其实干尽了人间丑事。”
当麦琪的孩子出生时,父母担心这个私生子会让家族的名声蒙尘,便将孩子送去了孤儿院。
只因为父亲不喜欢法国人,麦琪便和爱人分手。
为了不让父母失望,麦琪竭尽一切去满足他们的要求,而父母用爱的名义,一次次逼迫她舍下一切。
人生最大的伤害来自最亲之人,最深的痛苦是被在乎的人反复伤害。
把伤害包装成爱,“为你好”换来的只有谎言,带来了无法愈合的伤。
最可怕的管教:我没错
失去孩子后的麦琪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另一个城市重新开始,她和父亲安排的对象罗兰德结婚了。
丈夫罗兰德表面上看似支持妻子麦琪的工作,实际上却希望她做一个家庭主妇。
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生孩子更重要的了,他告诉麦琪,成为一名母亲,是一个女人能为家庭所做的最大贡献。
丈夫对孩子的执念刺激着麦琪,两人婚姻的存在,似乎只为了要一个孩子罢了。
而孩子,是麦琪心中永远的痛。她几次怀孕流产,父母认为这是上天对她的惩罚,悲伤情绪的蔓延让麦琪几乎崩溃。
有时候,彻底击垮一个人无需动刀弄枪,仅仅让他精神崩塌,就足以毁掉所有。
只要突破了一个人的心理防线,随之而来的是因恐惧而无条件的顺从。
麦琪的女儿夏洛蒂,被送到孤儿院几年后,政府为敛财,把孤儿院改造成精神病院,七岁的她被定义为真正的“精神病人”。
夏洛蒂忍受着来自修女嬷嬷的虐待殴打,嬷嬷经常告诉这里的孩子,他们是戴罪出生的,是没人要的孩子。
在精神病院里,夏洛蒂被迫吃一些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这导致她行动缓慢、意识不清,她不仅要干刷马桶和缝纫床单等苦力活,甚至要帮忙抬尸体到墓地埋葬。
夏洛蒂在这里见识了比深渊更不可触碰的黑暗面。
一个女孩顶撞了嬷嬷几句话后,就被做了脑白质切除手术,成为了一个没有情感的“安静”孩子。
五岁的小孩因为夜晚爱唱歌,第二天就永远消失了在这世间。
至于夏洛蒂,她差点被这里的工作人员玷污,她求助医生拯救自己的事被嬷嬷知道后,嬷嬷用束缚衣把她绑在床上,让她在一个肮脏黑暗的屋子里进行“反省”。
这里管教孩子的人,从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施加的行为有何过错,而是把他们当成牲畜般对待。
夏洛蒂每日承受着来自嬷嬷们的折磨,她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是疯子,以防止被同化成真正的精神病人。
有人说过:“十个人欺负一个人算欺凌,一百个欺负一个人也是,那么一万个人呢,那就是正义啊。”
心理学上有名的“煤气灯效应”,操控者通过长期把打压式、片面的话语传输给受害者,让受害者质疑自己的认知、记忆和精神状态,从而达到行为和思想的操控。
当一人的恶意行径成为正义的代表,他的肮脏龌龊将被粉饰,而无辜者成为了替罪的羔羊。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无形的控制和打压,会腐蚀掉他的心,折断他的翅膀,毁掉他的未来。
最好的人生:做回自己
在长期的压抑和妥协下,麦琪最终无法再忍受丈夫和父亲加注在她身上的期待。
她不想维系一段只要孩子的婚姻,也不想按照父亲的方式去生活了。
当她再次遇到被迫分手的爱人加布里埃尔,两人已各自结婚,但彼此心里却仍然爱着对方。
麦琪鼓起勇气向丈夫提出离婚,她结束了父亲眼中的完美婚姻,搬离了那个拥有一切,唯独没有她想要的爱的家。
结束了痛苦的婚姻后,麦琪告诉父母要去寻找被抛弃的女儿。
她不再听从父亲的话,去做一个他人眼中满意的角色,她离开了家,和爱人加布里埃尔一起寻找女儿的下落。
鲁斯.伦德尔说过:“按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不叫自私,要求别人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才叫自私。”
爱并非要不断满足一个人的期待,这不是爱而是变相的勒索。
我们要摆脱束缚在身上的枷锁,才能真正走出阴影走在太阳下。
麦琪的女儿艾洛蒂直到十七岁才从精神病院里出来,外面的一切于她而言是一片空白,她渴望亲密关系,又恐惧与人接触。
在精神病院的经历,让艾洛蒂对外界的一切都充满不安,但艾洛蒂始终渴望着爱,为了这份温暖,她努力克制自己恐惧的心理,尽力去学习融入社会,同时将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刊登在报纸上,希望能以此找到自己的家人。
母女俩人一直朝着自己的方向迈进,到最后她们重逢,麦琪找到了失去已久的女儿,而艾洛蒂也寻到了心中的归宿。
《皮囊》里有这样一句话:“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
一个人的过往不可能洒满阳光,总有他人看不见的阴暗面,但漫长的一生不能被这些束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认清自己的路。
人生许多事总是事与愿违,我们拼尽一切追寻生命的意义,最终回归的是自我本身。
我们的人生,不是为了满足每一个人,而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有人说:“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个东西,一个是价值感,一个是归属感,价值感来自于被肯定,而归属感来自于被爱。”
我们缺乏爱的勇气和坦诚,让爱成为伤己伤人的痛,而治愈的解药是双向奔赴的爱。
爱与被爱是一个双向的反馈,爱的肯定是对心爱之人的在乎和关心,而被爱之人也拥有了做自己的底气。
不必让爱埋藏在心底,勇敢告诉心爱之人自己的心意,好好拥抱他们,珍惜当下每一个在一起的瞬间。
爱,是一个家的底色,也是归家之人的路。
《带我回家》这本书是一家三代人的悲喜故事,也是曾经那个年代的缩影。一次次离别与重聚,让人深思,引人共鸣。
翻开书,里面藏着不止一个人的爱与期待,也写满了等待与守望。
愿世间每一份深情,都有回应,愿每一本好书,都能被慧眼的你发现。点击上方购买链接,带一份感动与勇敢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