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搜索米亚-4,一不小心就搜出来一堆“拉天然气”的文章,这个说法不知道谁先提起来的,但文章的配图一般都是米亚-4背上驼了这么个玩意儿:
煤气罐?当然不是
墨林以前也一度相信过这个说法,但仔细想想感觉不对劲,运输天然气显然不会是气态而是加压过后的液态,那么一大罐液化气,虽然不知道具体多重,但也显得太重了点儿,搞不好这么大煤气罐的重量就能把飞机压趴下。再说天然气虽然听起来比煤气高大上那么一丢丢,但用战略轰炸机来拉似乎也太豪横了一点。所以飞机背上驼的这玩意儿,其实它是这个……
注意中间的那个“大白”
更常见的姿势是这样的
那个大罐子,既不是煤气罐也不是天然气罐,而是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外部燃料箱,而且准确来说,底下的飞机也不能叫米亚-4,而是在米亚-4基础上专门改装的特种运输机,苏联叫ВМ-Т,英语是VM-T,一共只生产了3架。除了空运燃料箱,VM-T也拉过航天飞机,另外还有专用的外部运输箱,可以用来运输其他部件。
是这样的
现在大家经常看到驼航天飞机的照片,更多是用的安-,VM-T拉航天飞机,还是80年代初期的事,苏联原来准备用安-改装,但安东诺夫那边的改装方案讨论来讨论去,就是不能完成改装,眼看着苏联的航天计划紧锣密鼓,这时候米亚西舍夫设计局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挺身而出,主动提出用米亚-4战略轰炸机改装。
安-运输“暴风雪”号
米亚-4是苏联研制的第一代喷气式战略轰炸机,气动外形和图-16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都采用了翼根进气,机翼后掠角也比较接近,但两者不同点更多,米亚-4光在尺寸上就比图-16大了不只一点点,图-16是传统前三点式起落架、米亚-4则采用了与B-47类似的自行车式起落架和机翼支撑轮,当然最显著的区别是米亚-4是四台发动机而图-16只有两台。
图-16和米亚-4同框
苏联第一次空投原子弹是用的仿制B-29的图-4,当时美国可以利用欧洲的基地轰炸苏联的核心地带,但图-4的航程却只够挂原子弹去轰炸美国北部的一些城市、还回不来,于是苏联急需一种更大航程的轰炸机,要求载弹5吨时航程必须达到公里、时速达到公里以上以躲避拦截。图波列夫经验丰富,觉得以当时喷气式发动机的水平很难达到这个航程,用涡桨发动机又达不到规定的速度,于是把这活儿推掉了,转头去研制涡桨动力的大航程的图-95。米亚西舍夫之前在图波列夫手下工作,当时已经被调离了飞机设计岗位,在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教书,这时候又被拉了回来受命组建设计局,主持研制图波列夫不愿意接的那架飞机,一开始的产品代号是“M”,后来正式命名为米亚-4,是米亚西舍夫设计局的第一个作品。
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米亚西舍夫
米亚-4第一次出现在西方视野中的时候是年的“五一”红场阅兵,第二年7月苏联在一次飞行表演中展示了两组共28架带空中加油管的米亚-4(ЗМ型),结果美国人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产生了误判,以为ЗМ型是米亚-4的原型机、后续性能还会进一步提升,又根据一年来飞机数量的变化,以为苏联很快将拥有架以上的米亚-4,再加上其他轰炸机如图-95等,一时间压力山大。由此美国人一方面加大了同级别轰炸机的研制和生产力度,另一方面启动了一系列高速轰炸机和高速截击机的研制,像F-等几款百字头的截击机,以及AIM-4“猎鹰”空空导弹,包括“核猎鹰”等都是诞生在这个大背景下,说难听点都是被米亚-4的兄弟们给“吓出来的”。
吓人第一名
但当时其实苏联是把14架飞机分成两组,来回飞了两次,实际上直到最后,各种型号的米亚-4全部加起来也只有架左右;另外ЗМ型其实已经是米亚-4的改进型号,原版的米亚-4也并没有空中加油能力,但美国人直到60年代才得到准确情报,知道真相的美国人最后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带这种加油管的是ЗМ型
而米亚-4之所以没有得到大批量生产,原因正在于航程不足。原计划的航程要达到公里,但直到后来的ЗМ型换装了4台更省油的RD-7发动机后才勉强达到0公里,还只能是空载,带上炸弹就不知道了。所以苏联才着急为米亚-4改装了空中加油。但苏联的空中加油研究起步比较晚,直到50年代中期才在图-16上开展空中加油试验,等到苏联的空中加油技术成熟了,米亚-4的性能就更显得落后了。
图-16翼尖加油
米亚-4的气动外形比较容易获得较高的速度,最大速度达到了公里/小时,这在当时的轰炸机里是比较快的,高于B-52,和B-47相当,航程则比B-47高出近公里。但对于苏联来说,飞不到美国本土的轰炸机,飞得再快也没用,因此即使米亚-4的载弹量最大能达到图-95的2倍,但图-95仍然凭借超过公里的航程,让米亚-4失去了继续发展的空间。米亚-4此后大部分被改为加油机继续发挥作用,后来根据美苏之间的削减核武器协定销毁,只留下几架在博物馆里供展示。
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就点个